亚洲精品久久久久久婷婷,在线观看a级片,亚洲人成网站色www,夜夜爽77777妓女免费看,影音先锋啪啪av资源网站

登錄站點

用戶名

密碼

[藝術心得] “道法自然”——我的大寫意山水藝術探索之路

7 已有 4053 次閱讀   2018-08-09 08:43

          “道法自然”——我的大寫意山水藝術探索之路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作者:蔣志鑫

  中國的西部,高古神秘,素被譽為高天厚土、圣水靈山、千山之父、萬水之源……那里有渾厚的黃土高原、奔騰不息的黃河、純凈的雪域、驃悍的牦牛、浩瀚的戈壁、倔強的胡楊——那是生我養(yǎng)我的地方。她哺育了我的生命更賦予我藝術的激情。它的沉寂與勃發(fā)無時無刻不在撥動著我的心弦,讓我魂牽夢繞、不能自已。師法自然,心生即法生,這是西部之子的生命的直覺,我揮動飽蘸深情的畫筆,描繪我心中這塊永遠的圣地。

  我生長在隴東崆峒山下,我的家鄉(xiāng)依山傍水,背靠崆峒山、面朝太統(tǒng)山,涇河纏繞著崆峒峽從眼前奔流而過。俗話說“靠山吃山”。我從小不光是學習文化,苦練書法,還學會了砍柴、采藥、編筐打籠和莊稼漢的本領,對生我養(yǎng)我的土地有一種深深的眷戀。大學畢業(yè),我立志要表現這塊土地,從此走出崆峒,去領略更廣闊的天地。我曾去過無數名山大川,也曾為這些山川激動不已。我閱讀過歷代畫家筆下的山水,由衷地欽敬他們。然而,祖國的西部——中華民族的發(fā)祥地,那里博大、雄渾、廣袤、蒼涼,深藏著厚重的華夏文化底蘊。人文始祖伏羲、女媧誕生于此;大地灣的彩陶文化距今已有七千八百年的歷史;仰韶文化迄今也已四千多年;敦煌莫高窟、麥積山石窟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,容納著歷代精美的泥塑和繪畫作品。最值得驕傲的是,中國道源第一山——黃帝問道于廣成子的崆峒山,就是我的家鄉(xiāng)所在地。宗炳在《畫山水序》中說:“至于山水質有而趣靈,是以軒轅、堯、孔、廣成、大隗、許由、孤竹之流,必有崆峒,具茨、藐菇、箕首、大蒙之游焉”。歲月流逝,滄海桑田,曾經與絲綢之路同時繁華的崆峒及西部,卻在山水畫興起的歷史中走向寂寞。我是西部之子,是崆峒山的兒子。作為一名現代藝術家,植根于生活的沃土,表現自己熟悉的有感情的地域,是我的使命與追求。

 

 我首先從畫崆峒山起步,這是一座細質礫巖結構、平地拔起于黃土高原的神山。我采用石濤“搜盡奇峰打草稿”的點線技法,把崆峒山觀察表現得爛熟于心,又把描繪黃土高原風貌、表現高原神韻作為我的創(chuàng)作目標。我靠徒步行走和騎自行車跑遍了家鄉(xiāng)周圍的山山水水、溝溝壑壑,靠畫速寫積累了大量的素材。為了學習傳統(tǒng),我把自己關在屋里,臨摹了兩年多的古代名畫和石濤作品,讀石濤《畫譜》,尋找一種適合表現黃土地的方法。我學過西畫,有造型能力和色彩知識;從小練毛筆字,有筆墨體會;在北京進修,開闊了眼界。最為幸運的是,我遇到了三位終身難忘的老師。恩師王文芳曾開創(chuàng)意境美、形式美、筆墨美的山水畫新領域,他給了我創(chuàng)作的信心和膽量,指引我去表現自己熟悉的有感情的自然山川;賈又福老師對待創(chuàng)作鍥而不舍,精益求精,從《太行豐碑》到“以石觀畫”的玄學山水境界,使我受益無窮;周韶華老師以“全方位關照論”、大氣勢、大內涵、大關照的意境,令我豁然開朗,在我藝術上放不開的時候,喚醒了我,滋養(yǎng)著我。近代表現西部的畫家代表人物是石魯,我很喜歡他的作品《轉戰(zhàn)陜北》、《南泥灣途中》,他的手法也啟發(fā)我不斷創(chuàng)新,用新的方法表現西部。

  石濤《畫譜》說:“太古無法,太樸不散;太樸一散,而法自立矣。法于何立?立于一畫。一畫者,眾有之本,萬象之根;見用于神,藏用于人”!肮胖擞杏泄P有墨者,有有筆無墨者,亦有有墨無筆者。非山川限于一偏,而人之賦受不齊也。墨之濺筆也以靈,筆之運墨也以神。墨非蒙養(yǎng)不靈,筆非生活不神。能受蒙養(yǎng)之靈,而不解生活之神,是有墨無筆也;能受生活之神,而不變蒙養(yǎng)之靈,是有筆無墨也”。石濤從原始敦樸的狀態(tài)到有條理可言,無法生有法,不泥古,繼承于創(chuàng)造。把筆與生活聯系起來,把墨與蒙養(yǎng)聯系起來,提出了關于筆墨的一個客觀標準。筆的作用是造型,表現自然界生動活潑的形象;墨的作用是渲染,體現作畫者天資學養(yǎng)的功力。迷茫之中,先賢們的箴言讓我豁然頓悟。

  縱觀中國畫歷史,筆墨是從無到有,逐步形成豐富、變化和發(fā)展的,是自然界生動活潑的形象與作畫者天資學養(yǎng)完美統(tǒng)一的體現。古今一切繪畫大師的筆墨成就,都是對大自然的認識、表現和超越,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(tǒng)。我借鑒了古今對自己有用的東西,聚集我對黃土地的熾熱情感,以濃墨重彩筆法嘗試創(chuàng)作出了《黃土魂》,我既師法眾長,又我行我素,憑借自己的感覺,相繼創(chuàng)作了一大批歌頌黃土地的作品。蘊藏于心的對西部山水的熱愛與靈感如決堤的洪水奔涌而出。1987年元月,我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第一個個展《黃土魂---蔣志鑫書畫展》;1988年5月,又在上海美術館開展。我的四幅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,四幅作品被上海美術館收藏,十二幅作品被“榮寶齋”畫廊收購。這兩次個展,得到了畫壇前輩和理論界、美術界的一致好評,作品《春雨如膏》載入《中國現代美術全集》。這更堅定了我的信念。我用寫生來的畫稿進行二次創(chuàng)作,有意吸收了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銅器紋飾,中鋒酷筆線條畫出了《地老天荒》、《離離原上草》等作品。又用書法“屋漏痕”式的技法創(chuàng)作出《紫氣東來》等系列作品。畫了黃土高原,我又開始畫黃河。我多次去壺口,看壺口大瀑布,聽洶涌澎湃的黃河濤聲,觀察不同時段的黃河,從壺口一直畫到青海的三江源,畫了一個黃河系列。我用自己探索出來的技法,隨心所欲地表現黃河的多種形態(tài),或狂濤恣肆,或緩緩東流。在《天歌》、《天運》、《銀河倒瀉》等作品中,就是把狂草手法融于繪畫的一種很個人化的嘗試。結果,這些作品獨具風格,得到了美術界的好評!短鞛a銅液》入選百年中國畫展,《母親河的咆哮》被中國美術館收藏。

  1988年7月,我調到甘肅省畫院。此后,我有條件走向更廣闊的西部,經常去甘南、寧夏、四川等地采風;蛟S是我屬牛的緣故,對牛情有獨鐘,先是畫隴東的黃牛,到草原以后,便被牦牛深深地吸引著。為了畫好雪域中的牦牛,我在雪域高原過了兩個春節(jié)。從此,我表現雪域的畫,主要以牦牛為主題。從家牦牛到野牦牛采集了大量資料,后來的牛主要以野牦牛為素材,表現野牦牛桀驁不馴的精神氣質和雪域之神的魅力。先以小寫意畫形,用大寫意畫象,再用符號式簡劃筆法寫心。創(chuàng)作出了《五牛圖》、《雪域雄風》、《無敵》、《康巴漢子》、《蠻!、《昆侖之神》等縱橫雪域的牦牛系列。我采風時,積累大量素材,創(chuàng)作時,主要靠目識心記,靠真情感受。每次回到工作室,首先要把讓我刻骨銘心的感受揮灑出來。這種創(chuàng)作方式雖然頗費心力,但更有真情實感,更具精神內涵。

  有關描繪西部山水的技法是我的探索與獨創(chuàng),但創(chuàng)造離不開學習吸收。歐洲的繪畫藝術是我學藝的另一個重要方面。1995年至1997年,我兩次赴法國巴黎國際藝術城學習交流,在巴黎舉辦過9次個人書畫展,四次獲得大獎,連續(xù)六年參加過法國大皇宮秋季沙龍展。我的西部藝術深受法國人的青睞,他們是真正的以藝術為標準,不看作者的職務、背景、頭銜,讓我真正感受到了法國人的文明以及他們對藝術的鑒賞水平。與法國藝術界交流的經歷,讓我接觸了不同的文明,拓寬視野,具有了國際眼光。此后,我還去過德國等歐洲國家,大量參觀學習西方藝術,吸收對我有用的東西,使自己兼容并包,博采眾長,涵養(yǎng)出更具個性的藝術風格。

  石濤《畫譜》:“古者,識之具也;化者,識其具而弗為也。嘗憾其泥古不化者,是識之拘也。識拘于似則不廣,故至人無法。無法而法,乃為至法。蓋有法必有化,化然后為無法!币虼烁呙鞯娜瞬还淌毓湃顺煞。從無法創(chuàng)立有法,才是最高的法。以達到“我之為我,自有我在”的目的,創(chuàng)作出繼承傳統(tǒng),不同于古人;融合西法,不同于洋人;無愧于時代,有自己筆墨特點和獨特風格的中國畫作品。

  為了把西部藝術傳遞給更多的人,1999年初我遷居到北京昌平平西王府169號畫家苑,成立了蔣志鑫藝術工作室,這里便成了我教授學生和創(chuàng)作大幅作品的搖籃。從那時起我過上了北漂的生活,雖身居北京,卻依然心系大山。西部是我的家鄉(xiāng),更是我的精神家園,是我永不枯竭的創(chuàng)作源泉。十幾年來我從不間斷地赴西部采風,一如既往,契而不舍,我行我素地創(chuàng)作自己心中的西部藝術。因為有我獨立的藝術和獨立的人格,我的作品和我一樣都是西部原生態(tài)。雖然過著清平的日子,有我摯愛的藝術事業(yè),仍生活的有滋有味。在北京的這些年里,我多次搞過大型個人藝術展。2001年8月,我第二次進中國美術館,在正廳舉辦了大寫意“西部追魂——蔣志鑫藝術展”,深得贊譽。我欣賞狂人龔橙的一幅對聯“裂破古今,橫行天下”,把它寫成大字掛在畫室,作為我藝術追求的座右銘。

  2002年夏赴川藏稻城亞丁探訪天堂途中,我在平均海拔四千六百米以上的仙界,熬過了99個小時。高山反應象惡魔一樣兩次把我送上地獄之門,當我第二次蘇醒過來后,我跪在珍珠海子邊虔誠地向大山承諾:只要我活著回去,我一定將香格里拉展示給世人!這是我經歷涅槃后的復活;氐奖本,我用大筆純水墨去表現那塊圣潔的雪域凈地,苦苦探覓三個多月,廢紙如山。一天突如其來的靈感顯象,瞬間揮灑出《天籟》力作,之后便一發(fā)不可收拾。我在技術上充分發(fā)揮出長披麻散筆書寫式的筆墨手法,歷時一年多創(chuàng)作出了《心隨天籟》系列作品,這些作品又和以前拉開了距離,行云流水般的大寫意山水脫穎而出。于此我體悟道,水墨才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,為后來的創(chuàng)作開辟了新的技法和領域。這是輪回于人間、天堂、地獄之間的磨礪給我的靈感,是經過兩次死難復活后的新的頓悟,能領悟它的人必將浴火重生!蹲坊晗惆屠酚扇嗣衩佬g出版社出版,兌現了我給大山許下的心愿。

  我數次去過新疆,北疆木壘的胡楊林像磁場一樣牢牢地抓住了我的心,每當我走進它總有種說不出來的悲壯感油然而生。我用不同的手法和時間創(chuàng)作出了《生命的呼喚》、《胡楊青青》、《鳳凰涅槃》、《浴火重生》等系列作品,表現胡楊生而不死,死而不倒,倒而不朽的頑強精神。其中《鳳凰涅槃》入選《中國美術六十年》。我多次赴帕米爾高原,眺望昆侖,白雪皚皚,群山連綿,雪峰突兀,昆侖山像一位白發(fā)老人,聳立在高原之上。它貫穿于新疆、西藏、青海、四川諸省區(qū),南支為可可西里,東延為巴顏喀拉山,為黃河和長江的分水嶺,是中國現代冰川之首。從帕米爾回京的當天晚上,我即通宵達旦,一氣呵成,用大寫意的潑墨把蘊藏在我腦海里的對象揮灑出來,創(chuàng)作出了第一幅大作《幕士塔格峰——天神》。緊接著又創(chuàng)作出了巨作《月沉昆侖》等表現昆侖雪域大氣磅礴、水墨淋漓的系列作品。

  2011年12月,我應邀赴南極采風。南極對于我似乎并不陌生,所不同的是,南極是聳立在海上的雪域,它比昆侖更靜謐,更純凈。南極之行對我是一次心靈的凈化、靈魂的洗禮。歸來后四個多月創(chuàng)作出的《南極凈界》系列,于2012年4月25日在寶隆藝園“蔣志鑫藝術館”首次亮相。這些作品由重墨到淡墨又是一個變革,在淡中求博大、淡中見厚重、淡中顯意境,傳遞給人們的是清澈靜穆的凈界與現代環(huán)保意識。2012年夏赴長白山,天池時而云霧繚繞,時而傾盆大雨,當我登上巖頂,云霧翻滾間,天池忽然掀開面紗,讓我目睹到一瞬湖光,領略懾人心魄的景觀,令人嘆為觀止,而后我創(chuàng)作出《天池云幻》系列。在這一系列中,我延續(xù)和發(fā)展了這種淡墨畫法,以表現長白山夢幻般的山水特色。

  中國畫的歷史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地認識與表現,傳承與創(chuàng)造,超越與發(fā)展的歷史。筆墨的評判也有它自身的客觀標準。有作為的藝術家對于自己的筆墨,應該建立起自信心與使命感,用筆去表現自然界生動活潑的形象,用水墨去體現自己天資學養(yǎng)的功力,開辟屬于自己的藝術天地,而不是從外表上去模仿古人所創(chuàng)造的筆墨樣式。筆墨從來就沒有底線,自然山川才是筆墨的真?zhèn)。古人的筆墨,是古人在不同時代對自然界的認識與表現,對后人來說也將成為傳統(tǒng),關鍵是看筆墨在作品中的自身價值。筆墨對畫家來說是一個長期磨煉的過程,對歷史來說是一個不斷豐富的過程。從這個角度看,筆墨并無“底線”,而是在不斷的傳承與發(fā)展,雖然它并不等于零,但對于它的探索創(chuàng)新而言,又何嘗不是從零做起。

  古人說“澄懷觀象”,“悟對通神”。每當我一個人面對自然,以虛靜的胸懷領悟自然的無限,創(chuàng)作時超越客觀自然的外在形式,深層挖掘創(chuàng)作對象的內在真諦時,我自覺捕獲到了東方的藝術精神,以藝映道,道法自然。無論用線、用皴、積墨、潑墨,都只是表達思想與見解的手段。使我在技術操作上處理虛實、黑白、干濕、濃淡的筆墨關系,能夠自覺貫注這種哲學法則。如此我的創(chuàng)作在方法論上不斷完善,作品也得到哲學意義上的提升。

  我作畫時心無雜念,無論是興之所至,或解衣盤礡,或放浪形骸,都能使自己的情緒和激情醞釀到極致。從無形到有形,從具象到抽象。人的精氣神與自然境界融匯貫通后而產生微妙的精神狀態(tài),以至不能自我,心手兩忘,物我相融。作畫的過程也是身心接受洗禮的過程,外師造化,心隨神馳,直抒胸臆,達到天人合一的藝術境界。用水墨表現西域的純潔與神奇,用筆施水、濺墨、揮毫,筆走龍蛇,不擇手段,其目的是充分發(fā)揮中國筆墨和水墨的特點與妙不可言的極致。我希望把這種體悟,通過我的畫傳達給人們。駐足畫前,能忘卻塵世的喧囂與浮躁,陶然于畫中的意境,放飛心靈,擁抱自然,使心靈深處得到一刻寧靜的棲息。

  我在開創(chuàng)一條表現西部山水畫之路的過程中,一邊開墾,一邊耕耘,往前跨幾步,再回頭反觀思索,總結整理然后再繼續(xù)向前。我繪畫語言的形成,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。由最初的細密嚴謹的線條造型,濃墨重彩、到現在的黑白水墨世界,原先是狀物再現,現在是重在表現神韻;由加法到減法,長筆大墨,山水形象和筆墨節(jié)奏的有機結合;由意象到心象,表現方式蘊涵著具象和抽象,具有上下求索,左右逢源的開放性和容納性,當人生走過一個輪回后,回望中國畫的真諦,不就是筆墨代智能在宣紙上描繪出天、地、人合一的圖畫嗎?再回味石濤“無法而法,乃為至法”在我藝術實踐中的具體體現,我認為畫家無需太多的理論干擾,真情與本能的創(chuàng)作就是藝術與理論的結合。至于作品,讓后人去評說吧。

  藝術道路上的追夢人,有兩種迥然不同的存在狀態(tài),洞悉當今畫壇,隨波逐流者比比皆是,而中流砥柱則寥寥無幾,這符合藝術規(guī)律。藝術之道本來就是寂寞之道,藝術的本質是創(chuàng)造,既然選擇了藝術之道,這就是我終生的使命。

  西部是前輩畫家很少去過的地方,因此我要把前人沒有涉獵的題材挖掘出來傳承下去!独献印氛f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,遵循道的規(guī)律,師法自然,表現生活,心生即法生,這是我終生的藝術情結。我是農民的兒子,父輩吃苦耐勞的品質,在我血管里流淌。父親常對我說:“笨鳥先飛”、“天晴修水路”、“打鐵先得本身硬”,原本是教我做人,竟然在我的藝術生涯中發(fā)揮了作用,勤積累,苦練功,才使我的作品豪放里有內斂,揮灑中有把握。莊子《知北游》說:了解道的人,不把它說出來;說出來的人,并不了解道。為表現西部,我殫精竭慮,上下求索,苦在其中,樂在其中。我不知道,西部精神之道究竟還有多遠?但是,我知道,追求化境,在于永不放棄。我要繼續(xù)走下去。

2013年2月28日于平西王府畫家苑無為齋再改

分享 舉報

發(fā)表評論 評論 (5 個評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