廣州又稱“羊城”。相傳周朝時, 南海飄來五朵彩色祥云, 五仙人騎著五只羊, 各攜帶一串谷穗降臨此處, 贈谷穗給居民, 祝福此地五谷豐登、永無饑荒, 留下五羊化為石頭。今越秀公園建有以此傳說為題材的“五羊石像”。
廣州秦漢時就是繁榮都會, 漢唐以來是海上“絲綢之路”的始發(fā)港, 也是中國最早對外的通商口岸—廣州十三行。
關于廣州十三行起始的年代問題,沒有詳細記載的史料。過去的學者曾對這一問題進行考察,歸納起來,約有以下三種意見:
第一種亦是最早提出的意見,就是把康熙五十九年(1720)廣州洋貨商人組織公行的一年,認為是廣東十三行起始建立的年代。英國摩斯、美國亨德等西方學者主張這一說。后來梁嘉彬著《廣東十三行考》已指出此說的謬誤,認為“是年無非為十三行商始有共同組織(公行)之一年而已”。
第二種意見認為廣東十三行出現在公行成立之年以后,如日本學者稻葉巖古郎以為在乾隆二十五年以后,十三行逐漸變成了公行的代名詞。這一說顯然也是站不住腳的。
第三種意見認為廣東洋貨行起于康熙二十四年(1685年),這是《廣東十三行考》的主張:“粵海設關之年(康熙二十四年)可確定已有十三行”。吳晗在介紹《廣東十三行考》所寫的書評中,基本上同意梁氏的說法。不過,他根據昭漣《嘯亭雜錄》記吳興祚的事:“奏通商舶,立十三行”。認為這是吳興祚始任兩廣總督到粵海設關之年任內時期的事,因而斷定說:“則十三行之立,當為康熙二一至二四年(1682—1685)四年間
于廣州的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(yè)商行。又稱洋貨行、洋行、外洋行、洋貨十三行。康熙帝二十四年(1685)開放海禁后,清廷分別在廣東、福建、浙江和江南四省設立海關;浐jP設立通商的當年,廣州商人經營華洋貿易二者不分,從廣州十三行的形成至逐步消亡的二百多年間,
特別是乾隆二十二年(1757年)以后,清政府關閉了沿海江、浙、閩三關,僅保留粵海關一口對外通商,廣州“十三行”便成為當時唯一合法的進出口“貿易特區(qū)”。直到道光二十二年(1842年)中英《南京條約》訂立,統(tǒng)攬中國外貿特權80多年的廣州“十三行”被廢止。
廣州十三洋行先后發(fā)生過多次大火;饎菅该。1822年,十三行附近一家餅店失火,波及十三行,大火連續(xù)燒了兩日,夷館、洋行多間被燒毀,損失慘重。 據后統(tǒng)計,11家洋行未被燒的只有5家。外商的貨物全部燒毀,所有行商房屋貨棧變成了灰燼,牽連附近的房屋店鋪千余家。第二次大火是鴉片戰(zhàn)爭之后,100多名英軍士兵在洋行前中國人開的水果店搶水果吃,還用刀將店主劃傷,激起了廣州民眾的憤慨。半夜,廣州民眾火燒英國商館,廣州清政府官兵前往救火,被群眾擲來的密集石頭阻截,使之不能前進。大火一直燒到第二天才熄滅。
第三次大火是第二次鴉片戰(zhàn)爭期間,駐扎在十三行地區(qū)的英軍,為阻止中國軍民對外國商館的襲擊,拆毀了十三行地區(qū)周圍大片民居,留下一片空地以防止中國軍民的偷襲。12月14日深夜,痛恨侵略者的廣州民眾從被拆毀的鋪屋殘址上點火,火勢舜間即蔓延至十三行外國商館區(qū)。15日凌晨燒及美法商館,下午2時延至英國商館,到下午5時,十三行地區(qū)除一棟房子幸存外,全部化為灰燼。據當時南海知縣華延杰在《觸藩始末》一書描寫:“夜間遙望火光,五顏六色,光芒閃耀,據說是珠寶燒烈所至!庇④娛c,被迫撤回泊于珠江上的軍艦。十三行商館區(qū)從此結束了它的歷史。
1915年7月13日,正當廣州遭受水災之時,十三行一帶不慎失火,禍及專售火油、火柴等的同興街。油箱爆炸,油浮水面,火隨油流;饎莞柚榻鲜孜策B結的船艇蔓延至河南大基頭,珠江兩岸頓成火海。同時因街道水深數尺,難以施救,大火持續(xù)兩天兩夜,25條大小街道盡成火場,燒毀商號、住戶2000多家,造成重大生命財產損失。
沙面租界——“租借”位于十三行商館區(qū)殘址西面的沙面重建新的商館區(qū)。
在清代前期,廣州的行商在對外貿易活動中,依靠政府給予的特權,壟斷了廣州整個對外貿易,形成了一個“公行”貿易制度。
公行確立于康熙四十二年。(1703)年最初由宜官方指定一人為為外貿經手人。此人納銀4萬兩入官,包攬了對外貿易大權。后來,各行商從自身利益出發(fā),共同聯合組織起來,成立一個行會團體,即所謂的"公行"。據史記載,于1720年11月26日,公行眾商啜血盟誓,并訂下行規(guī)十三條:
第一條:華夷商民,同屬食毛踐土,應一體仰戴皇仁,拆圖報稱。
第二條:為使公私利益界劃清楚起見,爰立行規(guī),共相遵守。
第三條:華夷商民一視同仁,倘夷商得買賤賣貴,則行商必致虧折,且恐發(fā)生魚目混珠之弊,故各行商與夷商相聚一堂,共同議價貨價,其有單獨行為者應受處罰。
第四條:他處或他省商人來省與夷商交易時,本行應與之協(xié)訂貨價,俾得賣價公道,有自行訂定貨價或暗中購入貨物者罰。
第五條:貨價即經協(xié)議議妥貼之后,貨物應力求道地,有以劣貨欺瞞夷商者,應受處罰。
第六條:為防止私販起見,凡落貨夷船時均須填冊,有故意規(guī)避或手續(xù)不清者應受懲罰。
第七條:手工業(yè)品如扇、漆器、刺繡、國畫之類,得由普通商家任意經營販賣之。
第八條:瓷器有待特別鑒定者(指古瓷),任何人不得自行販賣,但賣者無論贏虧,均須以賣價百分之三十納交本行。
第九條:綠茶凈量應從實呈報,違者處罰。
第十條:自夷船卸貨及締訂裝貨合同時,均須先期交款,以后須將余款交清,違者處罰。
第十一條:夷船欲專擇某商交易時,該商得承受此船貨物之一半,但其他一半須歸本行同仁攤分之,有獨攬全船貨物者處罰。
第十二條:行商中對于公行負責最重及擔任經費最大者,許其在外洋貿易占一全股,次者占半股,其余則占一股之四分之一。
第十三條:頭等行,即占一全股者,凡五;二等者五;三等者六;新入公行者,應納銀一千兩作為公共開支經費,并列入三等行內。
初時,公行沒有法定的共同領袖,也沒有取得完全統(tǒng)一的部署,組織相當松散,時散時復。一直到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,廣東巡撫李湖等奏請明立科條,建議“自本年為始,洋船開載來時,仍聽夷人各投熟悉之行居住,惟帶來各物,令其各行商公同照時價銷售,所置回國貨物,亦令各行商公同照時定價代買”即是說要復設公行。兩年后,經清政府批準,公行正式恢復,從此一直延續(xù)到1842年《南京條約》簽訂前,再也沒有解散過。
舊有十三行“沿明之習”的說法,是從《粵海關志》抄襲篡改《澳門紀略》的杜撰之詞,屬訛傳。 洋貨十三行在創(chuàng)建時,廣東官府規(guī)定它是經營進口洋貨和出口土貨(包括廣貨、瓊貨)的中介貿易商行。最初指定洋貨十三行經營的貿易對象,實際包括外洋、本港和海南三部分內容。乾隆帝十八年(1753),業(yè)務曾一分為二,專營外洋各國來廣州貿易的叫外洋行,經營出海貿易的稱為海南行。自二十五年起,外洋行不再兼辦本港貿易的事務,另由幾家行商專營暹羅(今泰王國)貢使及其商民貿易稅餉事宜,稱為本港行;而海南行又改稱福潮行,經營包括廣東潮州及福建商民往來買賣稅務。這時來到廣州?谏檀瑵u多,貿易發(fā)展,各行口商人資本稍厚者經辦外洋貨稅,其次者辦本港船只貨稅,又次者辦福潮船只貨稅。六十年,本港行因其中個別商人倒賬破產而被官府革除,其業(yè)務劃歸外洋行,每年推舉兩家來輪流辦理。嘉慶帝五年(1800)以后,在廣州經營貿易的商行,按業(yè)務范圍劃分只有外洋行和福潮行。前者仍稱洋貨行或十三行。 專設經理廣州外貿稅餉事務的洋貨十三行,是清廷實行嚴格管理外貿政策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,其目的在于防止中外商民自由交往。它由封建官府勢力“招商承充”并加以扶植,成為對外貿易的代理人,具有官商的社會身份,也是清代重要的商人資本集團。 洋貨十三行作為清代官設的對外貿易特許商,要代海關征收進出口洋船各項稅餉,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執(zhí)行外事任務。這是清代對外貿易的主要特點。為了整頓洋行制度,進一步加強對外商的直接管理,清廷于乾隆帝十年從廣州二十多家行商中選擇殷實者五家為保商,建立保商制度。保商的責任是承保外國商船到廣州貿易和納稅等事,承銷進口洋貨,采辦出口絲茶,為外商提供倉庫住房,代雇通商工役。保商對于承保的外國商船貨物因享有優(yōu)先的權利,在其他分銷貨物的行商交不出進口貨稅時,必須先行墊付。凡外商有向官府交涉稟報的事,責令保商通事代為轉遞,并負責約束外商不法行為。盡管外商對保商制度表示不滿,但清廷一直加以維護。行商和外商利益一致時,就互相勾結;利益矛盾時,就互相欺騙敲詐,釀成種種糾紛。有的行商在封建官府和外商之間投機取巧,獲利致富;但大多數行商則在封建官府和外商夾擊下,招致破產。 鴉片戰(zhàn)爭前的廣州十三行街 廣州十三行建立有同業(yè)商人行會組織,即所謂“洋行會館”(公行)?滴醯廴四昙拔迨拍,廣州行商曾兩次組建公行,但為期都不長。公行議定行規(guī),表面是為約束不法行為,扶持對外貿易,實際上卻增加了不少禁約。它對貨物實施公行壟斷,以便按照行會的利益自行調整價格。英商為打破公行壟斷,通常用收買個別行商、賄賂官府的手段,使公行難以持久,如乾隆帝二十五年廣州公行正式奉準成立,到三十六年即被解散。此外,公行存在期間,在行商之間及行商和散商之間,又為爭奪商業(yè)利潤互相傾軋,外商得以乘機在進出口貨價和交易量上利用矛盾,遂造成公行的虧損和債務;公行制度下的行商,因對行欠債務負有連帶責任,故不斷出現倒閉。乾隆帝四十七年公行再度恢復,并開始設立利用行傭積累起來的公所基金,用以清償行商的拖欠、罰款等,以維護公行的穩(wěn)定。重建后的公行,延續(xù)了近六十年。 鴉片戰(zhàn)爭以后,《南京條約》規(guī)定,廢除中國對外貿易中的公行制度,允許英國商人在各口岸任意與華商交易。道光帝二十三年七月初一 (1843年7月27日),廣州開放通商,一些十三行行商仍舊營業(yè)。他們曾經對新定的自由通商進行種種抵制,力圖保住昔日的獨占地位,但未能如愿。咸豐帝六年(1856),十三行毀于廣州西關大火。
鴉片戰(zhàn)爭前廣州官府特許經營對外貿易的商行。也叫公行、洋行、洋貨行、外洋行。相傳其名起于明代,號為“十三行”,卻非固定為13 家。清代嚴格實行閉關鎖國政策,規(guī)定對外貿易僅限于廣州一口,十三行業(yè)務十分發(fā)達。為了壟斷對外貿易,廣州16 家洋行于1720 年12 月(康熙五十九年十一月)成立“公行”,但遭到外國商人反對。次年被兩廣總督廢止。1760 年(乾隆二十五年)洋商潘振成等九家向粵海關請求成立公行,該行具有亦官亦商的職能。1770 年公行裁撤,眾商皆分行各辦。直到1782年公行制度才最后確立下來。公行對官府負有承保和繳納外洋船貨稅餉、規(guī)禮、傳達官府政令、代遞外商公文、管理外洋商船人員等義務,在清政府與外商交涉中起中間人作用。另一方面,它享有對外貿易特權,所有進出口商貨都要經它買賣。初為牙行性質,后也自營買賣。自1820 年(嘉慶二十五年)伶丁洋面鴉片及各項商貨走私貿易興起之后,多數行家營業(yè)虧損,資金欠缺,負債很多,常有倒歇!赌暇l約》規(guī)定開放五口通商,廢止十三行獨攬中國對外貿易的特權。從此,十三行遂日趨沒落。
發(fā)表評論 評論 (27 個評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