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百年前,魯迅在《熱風》中寫下“此后如竟沒有炬火,我便是唯一的光”,激勵青年“能做事的做事,能發(fā)聲的發(fā)聲”。
百年后的如今,當“躺平”“內(nèi)卷”成為熱詞,這段話依然振聾發(fā)聵:面對質(zhì)疑“改良文學(xué)是洗煤炭”的冷嘲,魯迅以“熱風”回應(yīng);面對青年的迷茫,他堅持“縱是螢火也要發(fā)光”。
這篇文章帶大家拆解《隨感錄四十一》的深意——青年的“微小行動”也可以撼動時代。若你也在尋找前行的勇氣,魯迅的“熱風”或許正是答案。
內(nèi)容源自博雅小學(xué)堂APP 《少年讀魯迅》,歡迎收聽。
文 | 蔡朝陽
《少年讀魯迅》主講人
20多年語文教育者
01
《熱風·隨感錄四十一》的核心精神
愿青年成為黑暗中的“螢火”
今天我們來講魯迅的一小段文章,但卻是魯迅最閃亮的文字之一。很短,只有一百多字,卻道出魯迅最深沉的愿望。它就是《熱風之隨感錄之四十一》。全文如下:
愿中國青年擺脫冷氣,只是向上走,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。能做事的做事,能發(fā)聲的發(fā)聲。有一分熱,發(fā)一分光,就令螢火一般。也可以在黑暗里發(fā)一點光,不必等候炬火。
此后如竟沒有炬火:我便是唯一的光。倘若有了炬火,出了太陽,我們自然心悅誠服地消失,不但毫無不平,而且還要隨喜贊美這火炬或太陽;因為他照了人類,連我都在內(nèi)。
你看,多么美好的祝愿,多么殷切的期待。我們讀很多魯迅,總是覺得他在批判、在揭露、在鞭撻,甚至在詛咒,但是他老人家真的是外冷內(nèi)熱的人,內(nèi)心深處,是那么的溫暖、那么的善良、那么的真誠。
之前講魯迅和文學(xué)青年的故事,他總是無私地幫助年輕人,幫他們修改文章,幫他們投稿,幫他們介紹出書,甚至直接給錢。
他的時間很寶貴,但是在為年輕人做事這件事上,魯迅毫不吝嗇,足見魯迅對青年的重視。因為這背后,是魯迅對國家民族的未來的殷切期望。這段話,是魯迅對青年人的期望和祝福,也是一種勸勉。
魯迅一直說自己是受進化論影響的,因為魯迅讀過很多尼采,在《熱風》這個隨感錄當中,魯迅也多次引用到尼采,包括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》里面的一些句子,譬如本文的結(jié)尾:
真的,人是一個濁流。應(yīng)該是海了,能容這濁流使他干凈。咄,我教你們超人:這便是海,在他這里,能容下你們的大侮蔑。
所謂的進化論,它其實聽著很簡單,似乎未來一定勝于過去。但我們不能機械地去理解。為什么呢?因為未來是不確定的,未來未必就勝于現(xiàn)在。歷史和人生一樣,從來都是螺旋前進的,是曲直前行的。
但是魯迅在那個時候,出于對現(xiàn)實的不滿,出于對未來的期待,他希望未來會勝于今朝,也可以理解。因而呢,魯迅當時,對青年和兒童多有期盼,那也是可以理解的。當然日后魯迅也對自己的進化論有所反思,他也認為會有封建遺少,腦子里面塞滿了封建遺毒,也是可能的,他自己也遇到過很多次。
但這里,魯迅說“愿青年們都擺脫冷氣,只是向上走,有一分熱,發(fā)一分光,就令螢火一般。也可以在黑暗里發(fā)一點光,不必等候炬火!边@就是鼓勵大家去做事、去發(fā)聲、去發(fā)光、去創(chuàng)造、去改變。
“此后如竟沒有炬火:我便是唯一的光!边@句寫得好,就是說,要去擔當。去做應(yīng)該做的事。但如果太陽出來了呢?那就祝福。還要隨喜贊美這火炬或太陽;因為他照了人類,連我都在內(nèi)。
02
《熱風》的命名深意
冷嘲之外,何以吹響“熱風”?
魯迅的這段話,到現(xiàn)在都還溫暖著一代代年輕人。阿老師是紹興人,有一年,我在古城漫步,在魯迅故里景區(qū),就看到了一些宣傳的招貼,是一個紹興音樂節(jié)的宣傳海報,上面就寫了這段話。
阿老師心里蠻感動的。也感動于主辦這次音樂節(jié)的主辦方,居然能從魯迅浩如煙海的著作中,找到這么一句,來作為這次音樂節(jié)的宣傳語?梢婔斞傅挠绊懥χ蟆S幸馑嫉氖,這個音樂節(jié),也叫“熱風”音樂節(jié),就是從魯迅的這本雜文集《熱風》而得名。
那大家會不會有好奇,為什么叫熱風呢?正如我們所說,魯迅的每一本文集的名字,都不是隨便想想的,是有深意的。比如《墳》,那是為了埋葬和紀念。比如《華蓋集》,是噩運和霉運的開始。那么,為什么叫熱風呢?
因為,魯迅批判性文字,總會被認為是冷嘲。魯迅自己有這么一段話:
但如果凡我所寫,的確都是冷的呢?則它的生命原來就沒有,更談不到中國的病證究竟如何。然而,無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諷刺相去本不及一張紙,對于周圍的感受和反應(yīng),又大概是所謂“如魚飲水冷暖自知”的;我卻覺得周圍的空氣太寒冽了,我自說我的話,所以反而稱之曰《熱風》。
這是《熱風》這本文集的序言的最后一段話。光是無情的“冷嘲”,會讓人覺得冷冽,而魯迅自己,也覺得,周圍的空氣太冷了,需要吹點熱風。所以就把這個文集,命名為“熱風”。
03
隨感錄背后
魯迅為何怒批“洗煤炭”論?
整本熱風,前面部分,都是“隨感錄”。多數(shù)連標題都沒有,就叫“隨感錄”,下面是一個序號。就像我們今天講的這段話來自隨感錄41。這些文章,基本上寫于1918年,屬于真正的雜文。所謂雜文,就是不能歸入到具體某一類的,一事一議,遇到什么事了,當即有想法,當即評論,不拘一格的。
而這篇《隨感錄四十一》,其實也是有來歷的,這個來歷就是《新青年》上的一篇文章。
1918年8月15日《新青年》第五卷第二號刊載任鴻雋致胡適信,其中說:“《新青年》一面講改良文學(xué),一面講廢滅漢文,是否自相矛盾?……我們四川有句俗語說,‘你要沒有事做,不如洗煤炭去罷!”《隨感錄四十一》即針對任鴻雋的議論,最初發(fā)表于1919年1月15日《新青年》第六卷第一號,署名唐俟,后收入《熱風》。
這位任鴻雋,并不是壞人,也很有來頭。留學(xué)日本時擔任孫中山秘書,留學(xué)美國時創(chuàng)辦了中國科學(xué)社。1918年,先后擔任了北京大學(xué)化學(xué)系教授、東南大學(xué)副校長、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干事長、中央研究院總干事等職務(wù)。
任鴻雋先生學(xué)識淵博,著述宏富,一生撰寫論文、專著和譯著等身,內(nèi)容相當廣泛,涉及化學(xué)、物理、生物、教育、政治、文學(xué)、科學(xué)思想、科學(xué)組織管理和科學(xué)技術(shù)史等多方面。他的學(xué)術(shù)思想和對科學(xué)事業(yè)的開拓精神,仍為學(xué)術(shù)界所重視。
他是個科學(xué)家,一生耿直,不明白,就詢問,他和胡適是留學(xué)康奈爾大學(xué)的同學(xué),也很熟悉,但是對胡適他們發(fā)起的新文化運動,還是有些不理解。不懂就問,于是就有了這封信。這封信里,就說了這個話:《新青年》一面講改良文學(xué),一面講廢滅漢文,是否自相矛盾?
我想,引起魯迅反感的,就是下面這句話:我們四川有句俗語說,你要沒有事做,不如洗煤炭去罷。任鴻雋的意思,你們這些搞新文化的人,都是無事忙,沒意義,不如去洗煤炭。洗煤炭是什么意思?越洗越黑啊,永遠洗不白。所以就是瞎忙這個意思。
那么這句話呢,他跟胡適講,可能兩個人有交情,大不了是個玩笑,胡適也不以為意。但是魯迅呢,他就很敏感,也對任鴻雋不熟悉,就覺得這是對新文化運動的一種污蔑。
所以在這篇文章里面,魯迅還引用了另外一個說法,就是數(shù)麻石片。這也是地方諺語,跟洗煤炭差不多,無聊唄,無事忙唄。做了以后一點意義都沒有。那你說,數(shù)麻石片,就是數(shù)石頭的意思,有意義嗎?石頭都堆在那里,根本沒有價值,所以胡適沒有問題,魯迅卻會認為這是對他們之前所有的工作的一種無視和中傷。
這篇《隨感錄四十一》就是因為這樣的一個原因而寫的。所以我們也可以知道魯迅為什么要鼓勵青年人去做一些小事,有一份光發(fā)一份熱。
不是說一定讓他們?nèi)プ鲆恍@天動地的大事,人的一生可能真的會從來都遇不到大事。這是由你所處的時代所決定的,你如果處在一個小時代,你根本遇不到大事。那么遇不到大事怎么辦,就從身邊的小事做起,哪怕是洗煤炭,哪怕是數(shù)麻石片。這就是發(fā)光發(fā)熱的一種表現(xiàn)。
有人對新文化運動潑冷水,魯迅就寫了這么富有熱情的,像吹著熱風一樣的文章來回復(fù),這也是魯迅非常好的一個品質(zhì),尤其是,他在其中勸勉了青年朋友。他自己被潑到了冷水,但他卻不愿意青年朋友也被潑到冷水,而是愿意把熱風、溫暖的風吹向他們。熱風是什么?春天的風,夏天的風才是熱的,里面充滿著熱量。
04
魯迅充滿力量的文字
從“不滿是向上的車輪”到“什么是路”
魯迅為什么要據(jù)理力爭呢?為什么要為青年朋友們一辯呢?其實他在這篇文章的前面也講過這個道理:
凡中國人說一句話,做一件事,倘與傳來的積習(xí)有若干抵觸,須一個斤斗便告成功,才有立足的處所;而且被恭維得烙鐵一般熱。否則免不了標新立異的罪名,不許說話;或者竟成了大逆不道,為天地所不容。這一種人,從前本可以夷到九族,連累鄰居;現(xiàn)在卻不過是幾封匿名信罷了。
因為中國積重難返的宗法社會、封建禮教的壓迫或者束縛,在中國做一點改革從來都是不容易的。但因為冷嘲熱諷太多了,吹來的都是冷風,意志略略薄弱的人便不免因此萎縮,不知不覺的也入了“數(shù)麻石片”黨。所以魯迅才要吹吹熱風。
這篇文章最著名的那段話,就是魯迅最充滿力量的話語。不單單是勸勉,不單單是鼓勵,更多的是溫厚的站位,魯迅站在青年人背后,為他們站臺,為他們發(fā)聲,給與最大的鼓勵。
所以,這篇文章的結(jié)尾,也是很好的,值得我們反復(fù)的閱讀。
縱令不過一洼淺水,也可以學(xué)學(xué)大海;橫豎都是水,可以相通。幾粒石子,任他們暗地里擲來;幾滴穢水,任他們從背后潑來就是了。
這本《熱風》里的隨感錄,真是很值得一讀,有很多名言金句,阿老師引用了幾句,列在下面,我們一起來學(xué)習(xí)一下:
我有一位朋友說得好:“要我們保存國粹,也須國粹能保存我們!北4嫖覀儯拇_是第一義。只要問他有無保存我們的力量,不管他是否國粹。
——來自《隨感錄三十五》
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!豢上沒有“個人的自大”,都是“合群的愛國的自大”。這便是文化競爭失敗之后,不能再見振拔改進的原因。
——來自《隨感錄三十八》。
這句是名言,“合群的自大”,其實就是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。魯迅同時說過另外一句話:猛獸總是獨行,而蒼蠅總是成群結(jié)隊。
做了人類想成仙;生在地上要上天;明明是現(xiàn)代人,吸著現(xiàn)在的空氣,卻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,僵死的語言,侮蔑盡現(xiàn)在,這都是“現(xiàn)在的屠殺者”,殺了“現(xiàn)在”,也便殺了“將來”!獙硎亲訉O的時代。
——來自《隨感錄五十七》
不滿是向上的車輪,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類,向人道前進。多有不自滿的人的種族,永遠前進,永遠有希望。
——來自《隨感錄六十一》
還有一段,講人生的路,也是振聾發(fā)聵。
什么是路?就是從沒路的地方踐踏出來的,從只有荊棘的地方開辟出來的。以前早有路了,以后也該永遠有路。
——來自《隨感錄六十六》
這些話大家看起來是不是都覺得非常熟悉?原來都來自魯迅先生的隨感錄。所以老師在這里,相當于是放了一個胡蘿卜,用這些經(jīng)典的話吸引你們?nèi)プx魯迅,這里面有一種閱讀的快感。
你聽說過這些話,但是你不知道這些話具體的出自哪里。現(xiàn)在我告訴你,出自《熱風隨感錄》。你慢慢地一篇篇讀下去,當你讀到這些熟悉的話語時,就會有一種驚喜,嚯,原來你在這里。
博雅《少年讀魯迅》
告別“三怕周樹人”
從“有趣的魯迅”開始
見識最上乘的漢語
最深刻的思想
讀懂中國的人和事
不能不讀魯迅
發(fā)表評論 評論 (2 個評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