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識分子讀過幾十年的書,讀多了就自認為自己的才華遠高于別人,從而產生“文人相輕”效應。文人相輕自古以來就有,不僅男人有女人也會有,民國才女林徽因才華橫溢,不僅是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創(chuàng)建者還是人民英雄紀念碑主要設計者之一,因為才華太出重遭來很多“相輕”,張充和就曾經說她“很喜歡成為焦點”。
林徽因1904年出生在福州名門望族,父親是北洋政府司法總長,林長民1920年因公事在身要去歐洲考察,走之前專門把16歲的林徽因帶到歐洲,希望她能多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,林徽因邊游歷西方邊在當地學習文化,見識了不少西方知識。
林徽因在倫敦的房影響下想學建筑,1924年與未婚夫梁思成去美國賓大學建筑,由于這所學校不招女生,林徽因只好主修美術選修所有建筑系課程。
林徽因和梁思成大學畢業(yè)之后沒有留在美國,而是回到國內把學到的知識用在保護古建筑上,他們兩夫妻自1930年開始走遍15個省、190多個縣、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筑物,為國家發(fā)現(xiàn)了第一座中國唐代古建筑五臺佛光寺。
林徽因為中國建筑做出了無數貢獻,可別人記住的永遠是她“愛出風頭”這些瑣事,張充和在她晚年口述回憶錄《天涯晚笛》直接坦言不喜歡林徽因。
張充和跟林徽因一樣是名門后代,父親是著名的教育家張武齡,三姐是沈從文的妻子張兆和,她們一家有四個女兒,個個都是知書達理的才女,合稱為“合肥四姐妹”。
1933年,張充和出席張兆和與沈從文的婚禮并因學業(yè)留在北京,通過沈從文認識林徽因。當時的林徽因已經是大名人,張充和是抱著崇拜心理注視她,可隨著認識時間越長她就想遠離林徽因。
張充和會想遠離林徽因大概是因為“沙龍聚會”,上世紀2、30年代中國流行起沙龍聚會,林徽因順勢而為在家里舉辦沙龍聚會,她作為聚會舉辦者肯定是中心人物,自己在講話的時候不喜歡別人插嘴,梁思成有一次插嘴過她都生氣,林徽因連自己丈夫插嘴都不愿意,所以張充和說所有人都要聽林徽因的。
沙龍聚會給林徽因找來的非議還不止張充和這一起,冰心在《太太的客廳》也諷刺林徽因,說她崇洋媚外,在家里說話還要用英語、法語交流,還說林徽因用又胖又黑的女性朋友襯托自己的美貌。《太太的客廳》發(fā)表時,林徽因剛好在山西考察,她知道這篇文章之后毫不客氣寄了一瓶山西老陳醋給冰心,暗諷她嫉妒自己。
很多人看林徽因外表斯文以為她是個弱女子,實際上林徽因16歲出國,接受了開放的西方教育,是個性格外向喜歡展示自己的剛烈女子,敢于不顧人們眼光,光明正大把男性友人請到家里開聚會。
張充和從小接受的是傳統(tǒng)中式教育,4歲能背詩,6歲能看《史記》、《詩經》,并且年幼的時候被外祖母教育要成為大家閨秀,她的中式思想跟林徽因背道而馳,當然會不理解林徽因的做法,也就產生了林徽因愛出風頭的誤會。
民國正出于封建時代和現(xiàn)代社會的過渡期,整個社會縮影濃縮在了張充和林徽因這對身上,有的人還比較保守偏向東方,有的人比較喜歡接受新鮮事物偏向西方,兩種文化方式相撞難免會產生火花,張充和未必是討厭林徽因,她只是不習慣林徽因那種開放式的生活習慣,如果她當初接受了跟林徽因一樣的教育,說不定就不會想遠離林徽因了。
發(fā)表評論 評論 (3 個評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