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創(chuàng) 1988年張幼儀安詳去世,墓碑上僅刻四個字,卻透著對徐志摩的嘲諷
前言:
1988年,張幼儀的生命永遠定格在88歲。不久之后,張幼儀的兒子按照母親生前的遺愿,在墓碑上僅刻了“蘇張幼儀”四個字。
從張幼儀對待徐志摩及其家人的態(tài)度上看,大家都認為張幼儀對徐志摩還有感情,沒想到張幼儀竟在自己的墓碑上冠上其他男子的姓氏。

這個姓蘇的男子是誰,張幼儀又是否放下了對徐志摩的愛?
這一切,還要從徐志摩與張幼儀離婚說起。
一、走到盡頭的婚姻
自從遵循父母意愿娶了張幼儀后,徐志摩只能接受眼前的現(xiàn)實趕緊完成父母交代的任務(wù): 早點生個孩子。
在徐志摩的計劃里,只要張幼儀生完孩子,自己就可以去國外留學(xué),順理成章擺脫張幼儀追求自己的女神林徽因。

1918年,18歲的張幼儀生下徐志摩的長子,取名為徐積鍇。就在所有人都為這個新生兒的降臨開心時,徐志摩卻拋妻棄子獨自前往英國留學(xué)。
原以為徐志摩有了孩子后就能收收心思,對張幼儀的態(tài)度有所改變。沒想到徐志摩就連自己的親生兒子都關(guān)心,一心想要追求自己的愛情。
自從徐志摩出國后,張幼儀強忍對丈夫的思念服侍公婆、教導(dǎo)兒子,耐心等待丈夫的回國。有時張幼儀還會偷偷幻想丈夫是否會想念家中父母,又是否會思念自己的妻兒。

可時間一長,所有人都不清楚徐志摩在國外的具體情況,這對夫妻又許久都沒見過面,不論是徐志摩父母還是張幼儀的娘家人都擔(dān)心二人感情受到影響,于是將張幼儀送到英國尋找丈夫。
帶著對徐志摩的思念與憧憬,張幼儀登上前往異國他鄉(xiāng)的輪船。但在看到徐志摩站在岸上不耐煩的表情后,張幼儀明白了丈夫終究還是不喜歡自己。

來到英國不久,張幼儀懷上了第二個孩子?尚熘灸χ肋@個消息后卻態(tài)度堅定地讓張幼儀去墮胎。看到張幼儀不聽話,徐志摩竟然一走了之。
直到張幼儀生下孩子,徐志摩才重新出現(xiàn)在她面前,并給她帶來一份“大禮”——離婚協(xié)議書。
其實早在徐志摩勸張幼儀墮胎時,張幼儀就認清了徐志摩的內(nèi)心。在他轉(zhuǎn)身離去的那一刻,張幼儀的心也死了。

“你快點簽字,不要耽誤我和林徽因!
徐志摩無情地催促將張幼儀拉回冰冷的現(xiàn)實,毫不猶豫地在離婚協(xié)議上簽了自己的名字。
在那個封建思想還未完全褪去的時代,像張幼儀這樣的離婚女人無疑會受到許多非議,但張幼儀卻用實際行動表明,女人可以擁有更好的人生。

二、成功人士張幼儀
張幼儀出生于書香門第之家,祖父、父親以及三個哥哥都在清末和民國時期為官。若是從當(dāng)時的思想來看,張幼儀的官宦世家遠比徐志摩的經(jīng)商世家地位更高。
張幼儀出生時,正好是中國傳統(tǒng)思想與西方先進思想相互融合的時代,所以張幼儀一邊被父母教育的知書達理,具有傳統(tǒng)女性身上的溫柔,一邊在新式學(xué)堂的影響下練就了堅毅、勇敢的性格。

嫁給徐志摩是因為張幼儀遵循著父母之命的婚姻觀,并在徐志摩出國后守在公婆旁邊盡孝,期望自己的行為能夠感動徐志摩這位風(fēng)流才子。
等到生下第二個孩子后,徐志摩與張幼儀的婚姻走到盡頭,此時張幼儀身上開放女性的特質(zhì)令她沒有過多悲傷和挽留,反而在哥哥的幫助下前往德國留學(xué)五年,將身上封建女性的影子徹底掩蓋。

回國后的張幼儀成為一名女企業(yè)家,成功挽救一所瀕臨倒閉的銀行。而后又創(chuàng)立了時裝公司,受到名媛們的大力追捧。
此時的張幼儀成功從“棄婦”逆襲為女富豪,這時的張幼儀收獲的不再是嘲諷而是敬佩,反倒是徐志摩成為大家同情的對象。

追求林徽因失敗的徐志摩娶了陸小曼,不僅要四處兼職維持陸小曼的天價生活費,還因此與父母差點斷絕關(guān)系。最為艱難的時候,徐志摩甚至向張幼儀發(fā)出了求救信號。
在徐志摩去世后,徐父徐母每月都會向陸小曼提供300元生活費,即便與他人同居也沒斷過。1944年后,張幼儀接過這個重任,繼續(xù)對陸小曼提供幫助。

三、幸福的晚年
林徽因病重、徐志摩意外離世、陸小曼無人問津,相比于這三人的悲劇生活,張幼儀的晚年可以說是被幸福包圍著。
因為張幼儀沒離婚前對徐志摩父母照顧得盡心盡力,又為徐家添丁進口,所以離婚后的張幼儀被徐父收為義女,為張幼儀的事業(yè)和生活提供了許多幫助。

新中國成立后,張幼儀前往香港定居,認識了樓下的醫(yī)生蘇紀(jì)之。作為感情里的失敗者,張幼儀從沒想過此生還能重獲愛情。
面對蘇紀(jì)之的追求,張幼儀沒有自作決定,立刻給遠在美國讀書的兒子寫信說明情況,征求兒子的意見。

結(jié)果毫無疑問,兒子知道父親對這個家庭有多不負責(zé)任,更明白母親這些年來的酸楚,十分支持母親追求自己的幸福。
自此之后,張幼儀有了疼她入骨的丈夫,并在晚年時享受到了兒孫滿堂的快樂。
臨終前,張幼儀囑咐自己的兒子:“在我的墓碑上寫上‘蘇張幼儀’這四個字!

聽到這句話,張幼儀的兒子明白母親這是放下了對徐志摩的感情,也釋懷了他曾經(jīng)帶來的傷害。
在眾人看來,冠上蘇姓的張幼儀狠狠打了徐志摩的臉。但張幼儀的目的卻并非如此,她只是在向眾人宣告,晚年的她找到了自己的愛人,從徐志摩帶來的陰霾中走了出來。
從某種程度上講,張幼儀和徐志摩都是文化碰撞下的犧牲者。

徐志摩喜歡新時代女性,卻因為張幼儀是父母強加的妻子放大她身上的傳統(tǒng)特點,忽略了張幼儀身上獨立女性的特征。
張幼儀也因為封建禮數(shù)失去自由擇偶的機會,在一個渣男身上浪費了大好年華,直到晚年才重獲幸福。
對于徐志摩來講,不論張幼儀讀了多少書、付出了多少真心,他都不會對張幼儀另眼相看,因為徐志摩已經(jīng)給張幼儀帶上了封建的濾鏡。
對于張幼儀來講,愿意為徐志摩付出有一部分原因是愛,還有一部分原因是責(zé)任和善良。

若是張幼儀與徐志摩不是父母強行綁在一起,或許二人能夠發(fā)現(xiàn)彼此的優(yōu)點走到一起,又或許二人就像兩條平行線永不相交。
但無論是哪種情況,都好過于現(xiàn)實中的糾纏與傷害。
發(fā)表評論 評論 (1 個評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