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旦開始修行,即是與天同道
這個問題很有意思,也很有意義,具備獨立知見的人早晚都要遭遇的,搞清楚這個問題也能讓我們的修行方向更加明確、修行之心更加踏實篤定。那么到底是不是這樣呢?在《圓覺經(jīng)》中,普賢菩薩也問了佛陀同樣的問題: 世尊,若彼眾生知如幻者,身心亦幻,云何以幻還修于幻?若諸幻性一切盡滅,則無有心,誰為修行?云何復說修行如幻?若諸眾生,本不修行,于生死中常居幻化,曾不了知如幻境界,令妄想心云何解脫?愿為末世一切眾生,作何方便漸次修習,令諸眾生永離諸幻? 普賢菩薩的問題,根本的疑問也是說,既然一切皆幻,那么修行不也是幻嗎?如果是這樣,世間不能明白一切皆幻實相的眾生,又該如何解脫呢? 佛陀的回答是這樣的: 善男子,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,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。由堅執(zhí)持遠離心故,心如幻者,亦復遠離;遠離為幻,亦復遠離;離遠離幻,亦復遠離。得無所離,即除諸幻。譬如鉆火,兩木相因,火出木盡,灰飛煙滅;以幻修幻,亦復如是。諸幻雖盡,不入斷滅。 佛陀的根本意思是說,雖然一切皆幻,但仍然需要以幻修幻。佛陀的比喻很妙,就像以一根木頭鉆另一根木頭取火,火生出來了,兩塊木頭也會燒成灰燼;木頭就是修行,火就是覺性。也就是要先假借修行去離幻,但這只是一種方便,待到諸幻皆離,還要再離這修行本身的幻。 其實如果你有靜坐的體驗,就會知道憑借在觀呼吸等法門上的專注而入靜后,這所憑借的法門自己就會虛化消融,根本用不著再去對治,情形正像佛陀的比喻所說的那樣。修行的實際進程是,每一層的境界都需要憑借一個離幻的修行法門,等到境界更深一層,上一層所憑借的修行法門自己就會消解。這不是道理,而是實修中直觀的經(jīng)驗。所以關鍵在做,在做中很多道理才能明晰起來,答案自己就會呈現(xiàn)。其中的道理也不是不能說,便是所憑借的法門與相應的境界屬于同一層次,這層境界不在了,相依的法門當然也會自動消失。比如最開始入靜可以觀息,這時與心緒散亂相對應的是呼吸粗重,所以才能憑借,靜境深了后呼吸就感覺不到了。 對于以幻修幻,佛陀還告訴了我們一個最為簡易直截的法門,便是覺察,只要覺察到幻自然就能離幻,離幻本身則就是覺性,佛所謂“知幻即離,不作方便;離幻即覺,亦無漸次”。完整的運作過程,便是佛所說的,先覺察遠離一切幻境,再覺察遠離這執(zhí)持覺察遠離的心,再覺察遠離這覺察遠離的法門本身,覺察遠離這法門的意識也要覺察遠離?傊磺卸家X察遠離,一直到?jīng)]有什么可以覺察遠離的,再也無一法可得,才是離一切幻的大覺境界。 《圓覺經(jīng)》是公認的頓悟法門,自古也一向被禪宗所重視,頓悟法門的真相就在這里,是說一念出離就是一念頓悟,就是直契空性實相,當下要不存一絲妄念。而業(yè)力習氣的化解,則是要逐步實現(xiàn)的。合之便是《楞嚴經(jīng)》所說的“理則頓悟,乘悟并銷;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”。如此念念頓悟地心行就是六祖所說百川歸海的頓修,覺性開化到能夠靠機緣點化打通一片、圓徹通透,才是明心見性境界,根器只能決定這個過程的快慢,卻不能省掉工夫。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頓悟法門不需要修行,這是誤人至深的誤解。對此,溈山靈佑禪師有句最為透徹通達的話:“實際理地不受一塵,萬行門中不舍一法”,我們一定要牢記再牢記。 要特別注意佛陀最后所說的“諸相雖盡,不入斷滅”一句,《金剛經(jīng)》中也說“發(fā)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,于法不說斷滅相”。離一切幻不是什么都沒有,而恰恰是全體呈現(xiàn)、無礙自在,只有離一切幻才能全體呈現(xiàn)、無礙自在,六祖所謂“無一法可得,方能建立萬法”,就像虛空之中才能存在和運行天地萬物。佛家境界的真諦就在這里,內(nèi)為無余空性,外為全體法界和緣起變通,二者一體兩面、相輔相成,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”,一切皆可而“如水常通流”。 然后回到最初的問題,專注是不是一種執(zhí)著和滯塞呢?是的。但是執(zhí)著和滯塞是有兩種的,一種是永遠陷于造作和苦的輪回,一種則是通往不執(zhí)著和通流不滯的。修行,就是后一種。為什么都是執(zhí)著和滯塞,修行卻能通往反面呢?答案就在背后最深層的那個原理。 這個原理便是:修行,是在模擬和同頻天道。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說過,佛家八萬四千法門,歸結起來就是止、觀兩大門。止是修定的,是通過制心一處而使萬念自然俱息,因而得以不斷潛入更深層的靜定之境,《大乘義章》所謂“守心住緣,離諸散動,故為止;止心不亂,故復名定”,禪定就是止法,觀呼吸、念佛等都屬于這一類的具體修法。觀是修慧的,有觀照和觀想兩種,可以是如如觀照心中覺受,可以是如實觀察世間因緣,可以是對無常、無我、空等究竟法的有意識觀察,可以是針對性對治貪欲、我執(zhí)等的不凈觀、白骨觀等觀想,還可以是對契合實相境界的佛菩薩及日月等形象的觀想。如如觀照就能見到真相,殊勝觀想就能進入實相,所以才開智慧。 可以看到,止法的核心,是制心一處,專注在一點,將心定在某個方便的因緣上,以這一點攝住萬念,這就是萬法歸一;觀照的根本,是反照內(nèi)觀,反是關鍵,照是根本,通過反照離妄實現(xiàn)通流不滯,這就是天道圓通。萬法歸一,歸處是本性,修止的極致就是得空定;天道圓通,呈現(xiàn)的是萬象如如運化,修觀的極致就是通萬法。所以這兩大修法,其實是暗合天道的,實際是一種模擬天道的方式。模擬天道有什么作用呢?便是在模擬中逐步貼合天道,逐漸與天道同頻,完全同頻了便是得道。這就是修行最深的密碼和原理。至于實相觀想,則更是直接走在這條路上。
天道圓通之中而有萬法歸一,萬法歸一之上才有天道圓通,這又告訴我們定慧是一體、止觀須雙修,否則是不可能同頻天道的。從修行之方便的角度,一般人需要先定后慧,上根人可以先慧后定,總之都要定慧等持,那么也可以說,兩者歸一之日,即是完成同頻之時。 一切修行的正法都是在模擬和同頻天道。佛家如此,道家也是如此。老子的心法盡在“致虛極,守靜篤;萬物并作,吾以觀復”一句,前半句也是萬法歸一,后半句也是天道圓通。莊子的心法盡在“外天下、外物、外生、朝徹、見獨、無古今、入于不死不生”的修道次第,前四步也是天道圓通,后三步也是萬法歸一。其他種種法門,諸君可自行參悟,看是不是這樣。 所以,不是為了見道而修行,而是當你開始修行,便已經(jīng)與道站在了一起。 | 為往圣繼絕學——鑄造心學傳播第一平臺 | |
(圖片另附)
發(fā)表評論 評論 (4 個評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