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易經(jīng)》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杰出代表,它廣大精微,包羅萬象,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。
面對這一本奇書不少人卻感到晦澀難懂,不理解它的內(nèi)涵。
其實,整部《易經(jīng)》最重要的,就是這三句話。
如果能夠讀懂其中的智慧,定能讓你受用終生。
01
-
積善之家必有余慶,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。
此話出自《易.坤.文言》,指的是修善積德的個人和家庭,必然有更多的吉慶,作惡壞德的,必多更多的禍殃。
三國時的劉備禮賢下士,樂施好善,在創(chuàng)業(yè)之初,他勢單力薄,顛沛流離。雖然多次失敗,但是他注重收買人心,不論什么情況,他都以民為先。這樣做的回報都體現(xiàn)出來了,陶謙臨死后把徐州讓給了劉備,趙云七進七出為劉備救回了兒子,關(guān)羽千里走單騎只為回到劉備身邊,連諸葛亮為劉備的真誠感動,決定出山輔佐劉備……
而反觀曹操,他雖然也禮賢下士,也成就了霸業(yè),但是“積不善”的做法令他吃了很多虧。
曹操謀殺董卓失敗后,成為通緝犯逃出京城,在途中結(jié)識了陳宮,兩人一起在呂伯奢家里借住。曹操聽聞呂伯奢一家磨刀霍霍(其實是為了殺豬宴請兩人),但曹操疑心起,竟將他們一家老小全部殺光。曹操事后知道真相,竟說:“寧教我負天下人,休教天下人負我!
后來曹操再殺了九江太守邊讓,使陳宮忍無可忍,趁曹操東征時把兗州拱手送給了呂布,差點讓曹操萬劫不復!
02
-
順天應人
順天應人出自《易.革》:“天地革而四時成,湯武革命,順乎天而應乎人,革之事大矣哉!”
大意講的是,夏桀、商紂暴虐無度。商湯、周武順乎天道,合于民心,放桀誅紂,革故鼎新,改變舊制。
所謂順天,就是要順應自然的規(guī)律,應人就是要得到人民大眾的擁護。擁有正確的為人處事,這樣才會有事業(yè)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。
諸葛亮文韜武略,為劉備建立蜀漢立下了不世奇功,是中國歷史上流傳千古的一代名相。
但縱觀其一生,諸葛亮傾盡才華,鞠躬盡瘁,把自己活活累死,也只是幫蜀漢維持了幾十年光景。
就是因為當時的“時勢”在曹魏而不在蜀漢。
地理上,曹操雄踞北方,擁有最廣闊的土地和最豐富的資源;
人才上,擁有最多的人口和軍隊,最多的謀士和將領(lǐng);
從軍事角度,它還占據(jù)有利地形,以北望南,攻守自如。
當時的漢室,氣數(shù)已盡,所謂正統(tǒng)也不過是頂腐爛的帽子。
恢復漢室,聽起來很美,可行性幾乎沒有。
而且蜀魏百姓均已厭戰(zhàn),長年戰(zhàn)爭難得一時平靜,而諸葛亮卻要連年北伐,也是逆天而行。
所以司馬光說:“諸葛亮自負才能,逆天而行,自取敗之也!敝T葛亮的朋友司馬徽也說:“臥龍雖得其主,不得其時!
所以,順天并不是宿命論,不是聽天由命,而是要順天道,懂借勢,順勢而為,方能成事。
01
-
自天佑之,吉無不利。
此話出自《易經(jīng)·系辭上傳》,這里的天,即是古文中最普遍的意思,即是道(自然規(guī)律)在某一時刻的具體體現(xiàn)。
這句話有多種解釋,小編說說自己的理解。
當明白“積善之家必有余慶,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”這句話時,就知道如何得到人心,得到更多人的幫助;
當明白“順天應人”這句話時,就知道如何處世,知道順勢而為而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;
理解了前面兩句話就明白如何為人、如何處世,行走世間能趨利避害,順應客觀規(guī)律,就好像有上天保佑一樣——“吉無不利!
三國時的司馬懿城府極深,他深知自己不能在曹操面前表現(xiàn)才能,否則一定會被多疑的曹操殺死。所以司馬懿順應局勢,放棄在曹操面前立功的機會,投效曹丕,做未來皇帝的門下之徒。這一做法雖有賭徒的性質(zhì),但司馬懿成功了,從曹操手上活下來,獲得了曹丕的信任。
雖然司馬懿在三國的后半部分才登場亮相,但是當他出場的時候,當年的雄主已經(jīng)死地差不多了,這片天地沒幾個人能擋住他。最終司馬懿成功熬死了曹家三代,然后設(shè)計除掉了曹爽,子孫稱帝,三國終歸晉!
“自天佑之,吉無不利”,這句話往迷信的地方說,順應天道的人往往能獲得上天某種特殊的“庇護”。
有一次諸葛亮將司馬懿父子三人誘入上方谷,一把大火眼看就要把司馬懿父子三人全部燒死,可惜蒼天助曹不助漢,此時天降大雨,將滿谷大火澆滅,司馬父子才得以逃生。諸葛亮對感嘆“謀事在人,成事在天,不可強也!
我們在世上所作絕大部分的事情均無法獨自完成,而需要運氣、機會,甚至上天的幫助,而那些懂得易經(jīng)的人往往知天命,順應環(huán)境大勢,做起事來有如神助,堪稱:“自天佑之,吉無不利!
發(fā)表評論 評論 (7 個評論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