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讀丨高明者有格局,精明者有見識
文/國學生活
“夏蟲不可語于冰,井蛙不可語于!。夏天的蟲子不能跟它們談?wù)摫鶅,是因為會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;井里的青蛙,不能跟它們談?wù)摯蠛,是因為會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。
這個限制,就是見識和格局。
辦大事,以識為主,以才為輔
“凡辦大事,以識為主,以才為輔”,這句話出自曾國藩家信。這里的“識”指見識,人做大事,見識占主導(dǎo),它可以直接決定事情的成敗,能力次之。
歷史上“管鮑之交”的故事讓人感動的同時,也佩服鮑叔牙的見識。
管仲之所以能夠位居齊國宰相,干出尊王攘夷、九合諸侯、一匡天下的重任,這與鮑叔牙的見識是分不開的。
據(jù)歷史記載,管仲與鮑叔牙一起經(jīng)商時,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,少分給鮑叔牙,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。對此人們背地議論,說管仲貪財,不講友誼。鮑叔牙知道后就替管仲解釋,他這樣做,是由于他家貧困,多分給他錢,是我情愿的。
管仲三次參加戰(zhàn)斗,都從陣上逃跑回來。因此人們譏笑他,說管仲貪生怕死,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。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后,深知這不符合管仲的實際情況,就向人們解釋說,他家有年邁的母親供養(yǎng),所以不得不那樣做。
管仲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,不但沒有辦成,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,還不如不辦好,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(lǐng)。鮑叔牙卻不這樣看,他心里明白,管仲是個很有本領(lǐng)的人,事情之所以沒有辦成,只是由于機會沒有成熟罷了。
后來管仲到了齊國,經(jīng)鮑叔牙力薦,他終于成為了齊國上卿即丞相之位,被譽為“春秋第一相”,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。
溪流里納不下江河湖海,一個人的見識和格局,關(guān)系著一個人命理運勢的高度。成大事之人,定有深謀遠慮的見識,“思想先行,行動跟進”,才能快人一步,做成事業(yè)。
見識和格局,決定層次
生活中,真正稱得上生命層次的東西,不是名也不是利,因為這些都是過眼云煙。真正決定生命層次的,是人的見識和格局。有見識的人看得長遠,有格局之人有大局觀。
有時候眼睛看不到的東西,見識和格局卻可以“看到”。
曾國藩建立湘軍的時候,正是滿清國運危機存亡的時刻,也是中華民族遭遇大變亂、大災(zāi)難的時刻。
當時太平天國的崛起,讓百姓流離失所、土地荒蕪,社會處在一片動亂之中。極其可怕的是,在部分地方,傳統(tǒng)的儒家文化被“拜上帝教”所代替,成為煽動人們仇恨的一把火。
在國家生死危難的時刻,曾國藩發(fā)表了《討粵匪檄》。他在文中痛呼“舉中國數(shù)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,一旦掃地蕩盡。此豈獨我大清之奇變,乃開辟以來名教之奇變”。
接著號召“凡讀書識字者,又烏可袖手安坐,不思一為之所也”,動員廣大知識分子參與反對太平軍的斗爭中。
曾國藩雖然是一介書生,但憑著一腔愛國之情,他在戰(zhàn)爭中自學成材。盡管他對建立軍隊、行軍打仗毫無經(jīng)驗可談,可是他以史為鑒、以戰(zhàn)爭為師,從多次失敗中不斷探索,逐漸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軍之策、戰(zhàn)陣之法,并且取得成功。
曾國藩的見識和格局,不單單體現(xiàn)在他創(chuàng)辦了湘軍,還體現(xiàn)在他徹底打敗了太平天國,把處在風雨飄搖中的清王朝救了出來,讓晚清出現(xiàn)了中興的盛世局面。
人的見識和格局,決定著將來能成多大事,造多大福。
見識與格局,決定成就
國學大師錢穆被人譽為“一代宗師”。他的學說在國內(nèi)外具有深遠的影響力,學術(shù)界流傳著這樣一則關(guān)于他的哲理故事。
一次,他去一座古剎游覽,剛進廟門就看到一個小和尚在一顆合抱之粗的古松樹旁邊,種植一種叫“風信子”的觀賞作物?粗矍暗膱鼍埃舷壬锌f千地說:小和尚種花,僅僅想到明年賞花;而僧人種植松樹時,則是看到了百年之后的景愿。
生活中,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,真正有見識和有格局的人,會提前預(yù)想到各種意外,他們快人一步,早早就布下了應(yīng)對之策。而有的人則是活一日算一日,不提前做規(guī)避風險的措施,結(jié)果一旦遇到難處,便會束手無策。
曾國藩說: “明有二端:人見其近,吾見其遠,曰高明;人見其粗,吾見其細,曰精明。”“明”有兩種,一種是“高明”,看得比一般人深遠,高瞻遠矚;一種是“精明”,看得比一般人細致,明察秋毫。
高明者有格局,能縱覽全局,觀其大略,知機應(yīng)變;精明者有見識,聚焦細節(jié),觀其精微,由果溯因。
主播:丁謙
媒體人
文章來源:國學生活(ID:gxsh789)
出品:民生周刊(ID:msweekly)新媒體事業(yè)部
“人民名品”
了解不一樣的“人民”國貨,打造非凡的民生“名品”。
“民生周刊”
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,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周刊。
收藏
舉報
發(fā)表評論 評論 (1 個評論)